第2673章 我可以不住在这儿吗?(3/4)
SL艺术博物馆、北都龙银总行大厦、波士顿的约翰-肯尼迪图书馆和汉考克大厦、华盛顿的漂亮国国家美术馆等贝聿铭的建筑作品里都能找到构成主义的影子。
这种风格和苏联的诞生基本上是同时期,当时苏联的艺术家从‘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里汲取养分,而且这种风格‘很苏联’,是一种体现‘个人服从集体’理念的的设计风格。
“你们在看什么呢?”马赫哈拉这时候走了出来。
萧鹏道:“我在看这座楼,设计的真不错。”
马赫哈拉听后两眼一亮:“你是识货的,这座楼的设计师是米尔-侯赛因-穆萨维。”
“谁?”萧鹏听后一惊。
“米尔-侯赛因-穆萨维!”马赫拉哈重复道。
萧鹏瞬间不说话了。
这名字他熟啊!
伊朗艺术院院长,设计师,前伊朗总理。在东欧有一个和他经历极其相似的人,就是立陶宛的布拉藻斯卡斯,也是设计师出身的领导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俩人还有一点儿极其类似——都是极度亲西方派。
布拉藻斯卡斯推广私有化休克疗法,立陶宛变成了‘欧洲Y窟’;而穆萨维也是如此,各种搞私有化,主张和漂亮国开展对话,不要干涉巴勒斯坦问题要和乙色列缓和关系和犹太人合作等等。
说出来全世界发展中国家有个通病:搞艺术搞文学的是最亲西方的,都是特别渴望西方认同。所有有艺术相关经历的领导人都是亲西方的。
估计也就是因为这事儿,所以他在1988年卸任总理位置后就淡出了公众视野。可能是因为那时候他再搞那个亲西政策小命难保。
萧鹏对这个人没有好感还真不是因为他亲西方这事儿,而是2009年伊朗总统大选。
那年穆萨维突然再次回到公众视野也参与了总统竞选。
但是他毕竟都淡出公众视野20多年了,年轻选民压根就不知道他是谁。所以他一直是陪跑的根本没有胜选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