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学小说> 其他类型> 我在非洲当酋长> 第723章 新发展道路的典型(2/4)

第723章 新发展道路的典型(2/4)

/p>

    再说了,没吃过野猪肉吗?没去过欧美国家买过猪肉吗?那都不是骟猪,也没见过有人少吃。



    为什么有古人不吃猪肉的谬论?



    这事儿说起来很荒谬。



    事实上猪肉在古时候属于上等食材。



    有一个成语叫做‘一言九鼎’,这里的‘九鼎’可不是传说中的‘大禹铸九鼎震九州’的神话,事实上‘九鼎’是指九种食物。



    其中排在前三的就是:牛、羊、猪,这三种牲畜的肉又叫‘大牢’,属于最高级的食材。



    但是古代的时候,牛原因为和农耕相关是属于不能杀的,所以人们能吃的就只有羊和猪,而羊排在猪前面,所以他们为了体面就只能吃羊肉。



    大家都是贵族都是在吃羊肉,结果有人吃猪肉,那不就是说明自己低人一等?



    谁家贵族也不愿意干这事儿,所以古代的时候就是贵族吃羊肉,百姓吃猪肉。



    而记录历史的都是文人都是贵族,所以在他们记录下来的文史里就是‘猪肉腥不可食’,事实上就是贵族版‘何不食肉糜’的体现而已。



    苏轼的故事最能说明这一切。



    ‘东坡肉’是怎么诞生的呢?



    都知道苏轼是个吃货,哪怕是被贬到惠州刚开始也落不下面子依然吃羊肉,按照他给弟弟的家信里说的就是‘惠州市井寥落,然犹日杀一羊,不敢与士者争,买时,嘱屠者买其脊骨耳’。



    意思就是说:我在惠州想要吃羊肉不敢跟当官的抢肉,就偷偷买一些没人要的羊脊骨吃。



    后来实在太穷了,连羊脊骨也吃不起了,实在没办法去研究猪肉的吃法。



    那时候猪肉就是底层老百姓的专属!



    他还写了一首《猪肉颂》:洗净铛,少着水,柴头罨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由此可见……



    大文豪苏轼也有文笔很一般的作品。



    至于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