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闭关,聚变发动机!(3/3)
的精密程度和的契合程度上,几乎没有任何的机械装置可以达到这个指标。
在前世,两年的工作中,37名全国最顶尖的工程师,有4人被生生熬得油尽灯枯,还有5人在完成这个项目以后,直接进入了退休状态。
这对于工程师的心力消耗实在是太大了。
温度,压强,精密度,对外输出
可以说,每一个问题都是非常非常棘手的问题。
而且,往往按下葫芦浮起瓢,其中一个问题的解决,会带来其他问题的加剧,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瞬间崩盘。
但是,前世陈仲策带着团队没有屈服,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啃,终于一年半的时间完成设计,半年时间完成点火测试。
只此一役,陈仲策被写在了机械、工程等领域的教科书上。
这还仅仅只是设计的难度,加工制造的难度也极大。
前世,米国在华国前几次首飞的时候,机缘巧合之下得到了华国的样机,他们立即安排人进行逆向工程,想要了解这聚变发动机的技术。
可是,他们花了整整七年的时间,也没有成功复原,性能仅仅只能达到华国科技的4成左右。
一是他们没有华国祖传的工业方面的钛合金兔眼,没有只看一眼就能复原整个技术的buff。
二是这聚变发动机的设计和制造的难度实在是太大了,也太难了,整个世界几乎无人可以复制。
现在,陈仲策一个人将要重新对这座机械设计上的最高峰重新发起冲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