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三百三十五章 咨政(万字)(5/12)
,成大事者要么以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要么……反之亦然。”章越手指奔涌不息的黄河道:“而我辈为政治国者,则当如黄河这中流砥柱,不为激流所转移,却能转移激流!”……元丰八年深秋,汴京朝堂上关于市易法的论战渐趋白热化。首先是苏轼被任命为翰林学士兼侍读。曾肇出任吏部郎中。林希出任礼部郎中。这只是一个序幕,随着旧党充斥言路,原先的司马光还没有偃旗息鼓,这边刘挚,王岩叟等人开始干活。旧党首先对新法中争议最多的市易法进行抨击。市易法从熙宁五年开始实行,推行十余年,章越,文彦博,曾布屡欲而不止。市易法号称每年可以收入利息两百多万贯,但实际上朝廷到了元丰八年,本金一千两百万贯已是收回,另计利息四十一万贯。同时还有两百万贯利息还未收回。目前仍有两万七千户小商小贩拖欠朝廷市易钱。这项本意为“平物价、抑兼并“的良法,在实践中已沦为酷吏盘剥商户的工具。朝廷为了催收市易钱,置七十个吏人,这些吏人又自行雇人,少则十人,多则三十余人,共计一千多人。朝廷收上来的利息,有一半贴补这些官吏。这些官吏贪污成性,利用商户拖欠等名义直接羁拿。商户拿钱才肯放人,不拿钱则不放人。现在商人们仍是债台高筑,每日遭到市易司的催科。这就是市易法施行后的现状。也是王安石新法中最受诟病的一条。就算绍圣之后,恢复新法,也未启用市易法。从熙宁五年到元丰八年实行了十三年,一千两百万贯的本金,到现在才回本,另民间还拖欠着两百万多贯。朝廷钱没赚到多少,反导致了民间不知多少商家破产,另两万七千多商户至今仍拖欠朝廷钱款。后来朝堂上的官员也认识到市易法不好,但为何迟迟不废呢?新党认为市易法虽有毛病,但朝廷利息还没有收回来前不可以废。同时废除市易法,就如同开了个口子,给了旧党一个口实。新党和旧党之间都是硬着那边,一个是坚持一个都不能废,另一个是坚持全部都必须废。这做法好似一个满仓看涨,一个清仓看空。新党内部也有意见,认为蔡确可以顺应大势,在市易法上稍稍退让,或者使用一个折中的方案。而譬如章党中苏辙提出可以免去亏欠两百贯以下的商户的利息,这部分商户有两万五千多人,占两万七千多人的九成,这样可以有收取名声之用。此论得到章越赞许。“此乃与民争利之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