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学小说> 历史军事> 寒门宰相> 六百一十三章 改青苗法(3/4)

六百一十三章 改青苗法(3/4)

呼只有青苗钱,没有青苗法。王安石,吕惠卿在奏疏中都称之为常平新法。为啥这么叫?因为宋朝一直有常平仓制度,就是官府在米价便宜时,以比民间贵的价钱买入,以免米贱伤农,米价贵时,就用比市价便宜价格卖给百姓,但是不得低于本钱。朝堂从中赚取买入卖出的差价,同时惠及百姓。这是唐朝名相刘晏所发明的,本是便民利民之举,但到了宋朝就被玩坏了。一个是仓储的问题,官府管理不善,很多粮食都烂了。另一个官府与积蓄之家串通,反而粮价贵的时候买,粮价低的时候卖,老百姓被整得苦不堪言,最后利润给官商勾结分掉了。所以常平仓法2.0来了。青苗法就是官府不给老百姓粮食,直接借钱给你自己买。王安石,吕惠卿一直坚持这是叫常平新法,而不是叫别的,以避免下层官员对此法的激烈反对。章越读吕惠卿的常平新法,但见他是对韩琦对青苗法的批评先是一条一条的进行了反驳。吕惠卿胸中之才华,可以用沛然如江河来容易,一篇文章将韩琦的批评给驳得体无完肤。至于所谓的修改,却在只在细节上微调而已。其中韩琦批评最要紧有几条,一是河北官员在当地放贷取利三分,而非原来朝廷规定的两分。二是郭坊户与三等户以上也在抑配范围内,这完全不是抑制兼并的意思。吕惠卿只顾着反驳,丝毫没有解决问题。苏辙对章越说青苗法之弊,在于百姓侥幸得钱,非国家之福,吏依法督责,非民之便。韩琦与苏辙说的都是一个意思,那就是朝廷到地方执行青苗法的官员乱来。这也是司马光一再强调的事权不可下放。吕惠卿道:“待制,你可知道韩公在河北好大的产业,平日给民放贷取利,一旦这青苗法行之……哼。”“这……”章越也有听说过一二,但若是因此吕惠卿怀疑韩琦上疏的用心……以章越与韩琦打交道的经验来看,他应该不是这样的人。章越觉得青苗法确实有很大问题,吕惠卿这修改几乎可以说没有动。章越想了想,他虽不赞成青苗法,但即是王安石,吕惠卿一定要推行下去,那么他不如帮此番完善,也算为国家百姓做点事。到了此刻,章越也不再掖着藏着了,动笔在吕惠卿的文章上添了两处地方。吕惠卿见章越此举不由大怒,他在条例司时写出的条例向来是不易一字的,章越居然敢动手改他的方案,是没见过他的厉害么?章越写完后,吕惠卿看他所书两处地方,初时看得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