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学小说> 其他类型> 文豪1983> 第113章 关系破裂和代课(改)(1/7)

第113章 关系破裂和代课(改)(1/7)

    舒尔茨年前来的燕京,呆了一个来月。这期间他广泛考察了中国的农业情况,结合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验,给中国人开了些药方。彼时的中国有八亿农民,为促使这些人摆脱贫困,主要有两方面的意见:一方面是“农业化就是机械化、拖拉机化,所以搞工业就是救农业”。另一方面是放弃农业,直接向外购买。因为中国人多地少,在土地上卷是没意义的。舒尔茨的想法和这上面都不一样,他认为,前两者都忽视了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应当提高农民的内在素质,还有很多潜力可以挖掘。简单的来说,直接去指导农民如何办事是行不通的,只能辅助。而农民自己会把现成的资源达到最大利用。这引发了经济界的长久争论。杨振宁等人创立了个《科技导报》,这报纸虽然在美国创立的,面向的却是全体的中国科研工作者。于是在《科技导报》上,持有不同意见的经济学家在上面撕逼,最后舒尔茨这个洋大夫占了上风。无他,因为机械化搞不起,外购更不可能。这些经济学家,耕过田吗?知道农村的收入吗?怎么会提出农业机械化这么匪夷所思的政策?如果在这都能农业机械化了,化肥自然更管饱,力大砖飞了,还要你经济学家干什么?舒尔茨的观点未必正确,但起码有机会拿去试。舒尔茨因此受到了很大的欢迎,他在中国各大顶级经济院校做报告,受到领导层的接见。舒尔茨自己也很骄傲,在他看来,“芝加哥学派”还没到山穷水尽的时候。“MCGA!让芝加哥学派再次辉煌起来!”倘若这些东西可以在新兴国家成功,那么,这有可能缔造跨越百年的学术豪门。那些“芝加哥弟子们”在拉丁美洲的实验失败,已经过去了。就算他死了也心甘情愿。毕竟人到了这个时候,一般的荣誉已无法使他激动,只有那些死后仍然被称颂的东西,才能让他花心思做下去。而现在这桩事是有希望的。弟子林一夫被委以重任,他的合作者余切更有来头。这波岂不是直接起飞?学者贝克尔听说舒尔茨在中国的事迹,向他打来电话祝贺:“舒尔茨先生,难以想象您在中国竟然受到了这样多的欢迎!”“龙的鳞甲是坚硬的,但也有几处地方很柔软。您如今就在那样的地方。”舒尔茨听到这话很高兴。因为贝克尔已多次被提名诺奖,被这样的人来夸赞,爽感直冲天灵盖。舒尔茨有意卖弄:“《地铁》收藏版在美国受欢迎吗?”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